江鈴N800餐廚垃圾車,3815軸距,304不銹鋼水箱4方+304不銹鋼垃圾箱4方,五十鈴64Kw副發,北玻風機,意大利進口AR高壓水泵,進口液壓閥組,自主一鍵式控制系統,帶遠程遙控+電子液位顯示,多種語音提示。標配:前沖、后噴霧、高壓卷盤、垃圾箱自潔功能。
用戶在購買餐廚垃圾車前,要選擇一家著名的有保障的專汽公司,公司產品質量過硬、售后服務才有保障,因為大多數用戶對于餐廚垃圾車的使用維護還不是十分認識,這就需要廠家的售后服務及時到位,協助用戶進步該車的出勤率,并延長該車的使用率。
選配置:不同的清理功課環境,對餐廚垃圾車的配置要求也不一樣,同樣是餐廚垃圾處理與運輸,餐廚垃圾車的配置也有所不同:
A、擺臂式垃圾車和拉臂式垃圾車,這兩種垃圾車結構較為相似,這兩種車型都適合在城市的垃圾中轉站,小區,學校等地方使用,利便快捷。
B、掛桶式垃圾車又叫餐廚垃圾車,整個操縱駕駛員完全在駕駛室內操縱完成,效率高,通常用于街道兩側的垃圾桶內垃圾的收集運用。
C、壓縮式垃圾車對接式垃圾車和密封式垃圾車,主要是側重于垃圾的運輸,這類垃圾車都具有的特點是裝載容積大,密封性好,便于收集和傾倒,最廣泛的運用就是對垃圾回收站內的垃圾進行批量運輸,將垃圾運送至指定的垃圾處理地點。
D、選價格要根據需要選擇最具有性價比的餐廚垃圾車。
餐廚垃圾車輪胎偏磨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餐廚垃圾車轉向輪最大總轉角的超差、車輪外傾角和主銷內傾角的不正確導致輪胎偏磨的現象是極少見的。在實際行駛中,餐廚垃圾車絕大多數時間是直線行駛。而急轉彎、倒車和調頭時的最大總轉角不會長時間使用,所以由它引發的偏磨也甚微。
在四輪定位檢測中,即便餐廚垃圾車輪外傾角超差很多也很難觀察到因它造成的輪胎偏磨,因為現在的餐廚垃圾車基本上都使用低壓胎或超低壓胎。這類輪胎與地面接觸時的柔韌性和隨意變形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因車輪外傾角可能造成的輪胎偏磨,即便是高壓輪胎超差的車輪外傾角對輪胎的磨損影響也不大。
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公路上有的空載餐廚垃圾車為了減少車輪與地面的摩擦、降低滾動阻力而專門設計了可變后輪外傾角,且外傾角變化之大幾乎達到10°左右。根據觀察,這種車并未出現想象中的輪胎偏磨加重現象。據此可以看出:這么大的外傾角都未能造成輪胎的偏磨,那么安裝低壓胎的車輛外傾角只有30'左右,就更不可能造成輪胎偏磨了。
從設計上考慮,為了約束餐廚垃圾車在直線行駛中車輪外傾角造成的偏拉,對餐廚垃圾車設定了一定的前束值。但是由于餐廚垃圾車行駛的各種不同路面情況和顛簸、沖撞、機件磨損等因素的存在,即使是再堅固的餐廚垃圾車,它原有的定位角度都要不同程度地因上述原因逐漸改變原前束值。有的數值一有變化在駕駛中馬上就能被感覺到,比如主銷后傾角、車輪外傾角、比較嚴重的后輪前束值的改變。這幾種數值過大的相對誤差都能對餐廚垃圾車的直線行駛性能產生不良影響。但是前輪前束值的超差在行駛中很難察覺,由于前輪前束值均分的原因,即便某一邊前輪受到沖擊發生前束值的改變也很難察覺。所以只能通過觀察輪胎的磨損狀況來判斷。
無論前輪還是后輪超差的負前束對餐廚垃圾車的行使穩定性一般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主要是加速了輪胎的磨損,另外就是增大了轉向機構的負荷和汽油消耗量,縮短了滑行距離。但是如果是正值的前束超差的話就不僅僅是上述的現象了,除了磨胎之外它還會對行駛穩定性產生影響。由于左右兩邊輪胎在運行當中運行軌跡相互交叉、相互抵觸,當兩邊的負荷和摩擦阻力不一樣的時候,負荷和摩擦阻力小的一方就向另一方跑偏,急加速和減速時這種現象更明顯,尤其是當餐廚垃圾車行駛在顛簸的路面上時,車速稍一快便極有可能產生橫滑,埋下事故隱患。
相關的國標中規定,在側滑檢測實驗臺上被檢餐廚垃圾車的側滑量不得超過5‰。經過檢測試驗和觀察,造成側滑的因素主要還是前輪外傾角和前輪前束。在側滑檢測試驗臺上經常可以看到明顯的負值車輪外傾角的餐廚垃圾車在通過了側滑檢測試驗臺后并不產生想象中的側滑量的數據,也就是說明明是八字傾角的車輪通過側滑板,可是滑板并沒有向外滑動,而是要么不動、要么反而向內滑動。其實這是車輪的前束在約束著車輪外傾角,前束要克服的摩擦力比外傾角要大的多。所以調整好前束值是避免輪胎偏磨的最有效的手段。
解決輪胎偏磨問題是一個細致的工作,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調前束就能完成的。在定位檢測數據出來后應按照先調整后輪數據,再調整前輪數據;先調整主銷后傾角再調整車輪外傾角;最后調整車輪前束這樣的順序進行調整。在此之前如果檢測到主銷后傾角、內傾角、車輪外傾角嚴重超差,根據經驗不可能只靠調整定位螺栓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此時要考慮對餐廚垃圾車底盤進行校正。在車身校正臺上檢測底盤相關的幾何數據,并將超差的部位通過校正或更換零部件達到所要求的幾何數據再進行定位調整,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輪胎偏磨的問題.
餐廚垃圾車的定位參數相互都有關聯,懸掛裝置要具備相應的強度來保障,但絕不是一成不變的。餐廚垃圾車在特定的道路條件下能正常行駛,需要一定的條件,包括轉向機構各種性能的正常發揮等等。但是餐廚垃圾車在道路行進中要應付各種復雜的路況,不可避免地會遭遇沖撞、顛簸以及肇事,或在維修、拆卸、更換零部件過程中肯定要改變原來的定位數據,這就極有可能造成輪胎偏磨和非正常加速磨損。所以要經常觀察輪胎的磨損情況。不管是否發生了輪胎非正常磨損狀況,每行駛2~3萬km或在維修中更換、拆卸了轉向懸掛系統中的零部件,就應該進行四輪定位檢測,及早進行調整以預防和消除輪胎偏磨現象。
要消除餐廚垃圾車的輪胎偏磨問題,必須通過四輪定位檢測結果的數據來完成。餐廚垃圾車的定位參數各不相同,且精度也非常高,調整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用傳統的器械和工具肯定不行。這就要求維修餐廚垃圾車的廠家配置四輪定位儀。對轉向系統采用四連桿的餐廚垃圾車還需要配備專用測量前束恒定值的附屬檢測工具才能準確地完成定位檢測和調整。現在的餐廚垃圾車底盤基本上都采用了獨立懸掛裝置,肇事或維修了轉向懸掛系統的餐廚垃圾車,如果不使用定位儀進行檢測,它的各項定位角度可能無法保證準確,即使解決了輪胎偏磨問題,也很有可能造成方向盤不正、轉向時最大總轉角過大或過小以及對餐廚垃圾車的其他相關角度產生影響,破壞穩定性,對駕駛安全有可能埋下隱患。
目前許多維修廠家都配備了定位儀這種設備,但有相當一部分從事定位技術的人員對這方面的知識還十分欠缺。這就造成有的餐廚垃圾車在短期內需要反復地進行調整,不僅延誤了時間還對關鍵部位造成了損害。所以要求從事定位調整的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在工作中仔細認真、嚴格對待操作步驟和程序,才能有效地消除輪胎偏磨現象。
有環衛餐廚垃圾車為省事將分好的垃圾混裝垃圾分類有利于改善生活環境,這么多年推廣下來效果卻不明顯,“難分類”癥結到底在哪里?
1、分類投放不準確較普遍
近日,記者走訪滬上多個已實行垃圾分類的小區,每個小區翻看干、濕垃圾桶各10個,幾乎沒有一個小區的垃圾桶是完完全全分類準確的。在某小區,10個干垃圾桶里有9個混雜著水果、蔬菜皮及剩飯等濕垃圾,而10個濕垃圾桶里則均混雜著干垃圾,以紙巾、塑料袋居多,混雜程度不同。
來自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本市生活垃圾分類目前已經覆蓋500萬戶家庭,約占常住人口的60%。根據計劃,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然而,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表示,他的團隊做過一個調查,約九成市民認為垃圾分類好、應該分類,但是有九成市民沒有付出實際行動。市廢棄物管理處每天都有人隨機抽查小區垃圾分類。在去年15477次的檢查中,專項回收容器中分類投放現象不準確為主要問題。
日前在參加一個訪談時說,從生活餐廚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方面而言,如果總分100分,他給打60分,“在成效方面尚有待提高”。
2、不少居民嫌麻煩、嫌臟
在悠和家園居委會會議室里,擺放著小區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包括“國際靜安綠色發展”環保優秀案例、共和新路街道最佳“自治引領”獎等。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小區依然有一部分居民扔垃圾時不分類,或者很少分類、隨便分分。“大概有30%的居民是不分的,不可能做到100%。”居委會主任顧曉燕說。
至于不分類的原因,在顧曉燕看來,主要是嫌麻煩,并不是搞不清怎么分類,“本來什么東西都扔進一個垃圾桶、一個塑料袋多方便,現在不僅在家里要分開扔,扔進小區垃圾桶也要分開,肯定是比原來要麻煩。”還有一個原因是嫌臟。按照要求,將垃圾分類扔進小區垃圾桶時,居民還要自己“破袋”,就是將裝垃圾的塑料袋捅破,因為塑料袋和里面的垃圾可能并不屬同一類垃圾,特別是廚余瓜果等濕垃圾。
早上8點多,記者進小區采訪時,一個阿姨一手拿著半個西瓜皮,一手拎著一袋干垃圾,徑直往前走。記者跟著阿姨來到了小區垃圾箱房。阿姨將西瓜皮扔進濕垃圾桶,一袋干垃圾扔進干垃圾桶。即7:00-8:30、18:00-19:30,居民將垃圾扔到垃圾箱房,而不再像過去一樣,可以隨時扔到樓下垃圾桶。“這個扔垃圾習慣要改過來難嗎?”對于記者的提問,這名姓徐的阿姨回答,一開始的確有點不習慣,有時在家里扔垃圾時也會扔錯桶,然后馬上就意識到了,立刻重新扔。
為了幫助居民改變扔垃圾習慣,且正確分類,黃馬夾”焦師傅告訴記者,最初的一個星期,幾乎沒有居民分類正確,每一袋垃圾都要拆開重新分。“一個多星期之后,情況有所好轉,大家的分類意識、積極性逐漸提高,分類正確率也上去了。”
其實,從2013年就開始在部分小區試點垃圾分類,但一直沒有成效。隨后,通過環衛作業公司專門招聘了一批人員,身穿黃馬夾,于今年1月開始進入部分小區,承擔垃圾分類宣傳、分揀、垃圾箱房清潔等工作,寶山的垃圾分類才顯示出一點成效。
3、綠色賬戶吸引力不足
“綠色賬戶”是上海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時提出的激勵機制,即居民扔垃圾可以獲得積分,積分可用于兌換各類生活用品、生活服務等。目前,綠色賬戶已經有200萬用戶。但采訪中記者發現,綠色賬戶對部分人群的吸引力不大,尤其是白領。“要積分就要定時定點去垃圾箱房扔垃圾,而且可以兌換的物品大部分是毛巾、油、垃圾袋等,我都不太感興趣。為了兌換東西,還要特地去居委會或者小區某個地方,也不是隨時可以兌換,有時候要等一兩周才有人來發放兌換物品,很不方便。”白領邱小姐說。
因為綠色賬戶的吸引力不大,加上工作較忙等原因,本來被認為素質較高、會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白領卻成了垃圾分類推進中的“短板”。
顧曉燕都告訴記者,上班族在垃圾不分類者中占了相當一部分比例,積極分類并用積分來兌換物品的幾乎都是中老年人。
綠色賬戶后臺的最新統計顯示,綠色賬戶累計已經有15億積分,但僅兌換了7億積分,超過一半的積分在“沉睡”中。
4、“混裝混運”問題突出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居民自身的問題,相關環衛垃圾車清運方存在的問題也導致了垃圾分類效果最終打折扣。
某小區試點垃圾分類多時,但居民們發現,樓下大部分時間只有干垃圾桶,不見濕垃圾桶的蹤跡。“說是已經開始垃圾分類了,可是沒有濕垃圾桶,叫我們怎么扔垃圾?”小區居民嚴小姐告訴記者。后來,嚴小姐發現,原來,濕垃圾桶“隱藏”在小區一個側門處,“后來居民們又發現,只有相關方面來檢查時,濕垃圾桶才會出現在樓下。”
為何濕垃圾桶“隱藏”在側門,而不是每天都擺放在樓下?原來,這些擺放在樓下的垃圾桶先要由物業保潔人員搬到一起,再由環衛作業公司來收運,垃圾不分類時,保潔可能只需搬一個桶就夠了,但垃圾分類以后,至少需要搬2個桶,也意味著要清洗更多的桶,而對保潔人員來說,這些又沒有額外報酬,因此,能省事就省事了。
按照要求,在已經實行垃圾分類的小區,環衛垃圾車也應該分類收運、分類處置。但是,有居民反映,環衛垃圾車在收運垃圾時混裝,而不是干濕垃圾分開運輸,“我們分類了,結果環衛垃圾車把垃圾一股腦倒進了一輛車,這對我們分類的積極性打擊很大,如果是一起運,那我們還分類干什么居民很認真地觀察過小區140拉臂垃圾車收垃圾,“我一直都只看見140拉臂垃圾車一輛車來裝垃圾。”
對此,相關人士坦言,雖然本市垃圾分類已經鋪開,但在已開展垃圾分類的居住區,居民源頭分類實效并不理想。此外,小區駁運環節“混裝混運”問題突出,垃圾分類“最后100米”問題凸顯。
記者了解到,環衛作業公司其實對垃圾清運人員也有監督,包括利用視頻監控和車輛GPS定位來檢查垃圾是否“混裝混運”,是否在指定地點處置,若發現混裝會有包括經濟手段在內的處罰。同時,市容管理部門也有巡查。接下去將修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裝備配置技術規范等,落實檢查責任,強化“混裝混運”監督檢查力度和頻度,建立市對區、區對作業單位季度檢查制度,將檢查結果與作業經費相掛鉤。但是如何將規定更好地實施,也確實有完善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www.2001mhs.com/news/hydt/2761.html ,轉發請注明來源于:www.2001mhs.com